“當時我們多么有名氣,現在所有銀行見到我們_像碰到鬼一樣。我們貸了那么多款,政府應該出來挺一下的,但我們打了多少報告,跟政府談了多少次,誰來管?沒人管。”無錫橋聯風電科技有限公司(下稱橋聯風電)的副總裁曹一平,言語中盡顯失落和懊惱。
2004年,無錫的另一家風電零部件企業(yè)吉鑫科技(8.43,-0.13,-1.52%)希望與橋聯合作,由前者負責鑄造,橋聯負責機加工。一段時間后,雙方的合作又因故終止。
但風電零部件需求的瘋漲讓橋聯看到了機會。2005年,橋聯開始著手進軍風電零部件制造。雖然是從零開始,但橋聯自認為做風電有優(yōu)勢:“有生產大型設備的能力,有機加工的能力。” 在進入風電行業(yè)之前,橋聯集團是一家從事塑機、冶金、數控機床等業(yè)務的民營企業(yè),在重工業(yè)集聚的無錫,大大小小的冶金、機械加工企業(yè)隨處可見。
2007年,在無錫財政局任職多年的曹一平,放棄“金飯碗”,被以優(yōu)厚條件吸引至舅舅唐法林創(chuàng)立的橋聯風電。與現狀比,前幾年的橋聯風電的確風光至極。 從公布的數據看,橋聯風電前幾年飛速增長:2007年,其銷售額為5000多萬元,凈利潤約2500萬元;2008年,“銷售收入將達8億元,凈利潤力爭實現2億”;而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環(huán)境下,“銷售額和利潤都比2008年有穩(wěn)定增長”。
橋聯風電自2007年開始的高速成長,是風電領域的普遍現象。主要生產兆瓦級風力發(fā)電機組的輪轂、底座、橫梁、輪軸等關鍵零部件的吉鑫科技(601218),在創(chuàng)辦一年后的2005年投產,當年_實現1億元銷售收入,2007年營收4億元,2008年突破12億元,2009年_15億元,2010年,營收更是飆升至20多億元。 而政策層面的各種新興產業(yè)規(guī)劃也不斷出臺。備受鼓舞的企業(yè),都在大幅擴張產能。
2008年9月,橋聯風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透露,“每年可完成鑄造1.5兆瓦—2.4兆瓦風電設備零部件,包括輪轂、底座、橫梁、軸承座1500臺套,機械加工能力為年產3000臺套”。 2009年,橋聯風電又開始打造一個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新廠房。據江蘇省發(fā)改委的官網信息,該廠房建成后,“將形成年產1.5MW—2.5MW c系列風力發(fā)電機主軸5000根,機加工風電零部件5.5萬噸生產能力”
“當時風電鑄件的需求大于供給,只要有產能_有訂單,我們說來不及做了,許多整機廠商_派代表常駐廠里,督促訂單的落實情況,甚至有人曾想到我們廠給工人發(fā)錢,讓他們加班”,吉鑫科技副總經理陸衛(wèi)忠對2007-2008年的瘋狂情形仍記憶猶新。
_的供不應求及價格瘋漲的標桿效應,讓零部件廠商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有報道稱,2011年,國內從事風電零部件生產的企業(yè)已經多達數百家。
高速成長的橋聯風電,吸引了眾多創(chuàng)投機構的目光。2009年,美國Avenue基金和法國NBP亞洲投資基金領投,智基創(chuàng)投、青云創(chuàng)投等基金跟投,5家機構聯合完成了對橋聯風電規(guī)模達7000萬美元的投資。這次投資對橋聯風電的估值達到15億元人民幣。
這次融資,無異于一場資本盛宴,用曹一平的話說,“基本上國內外能叫得出名字的基金都來了”。而上述5家機構中,其中一家_是在此輪融資馬上結束時,才得知了橋聯風電這個項目,并想盡辦法“千方百計”拿到了一張入場券。當地政府也在這次融資后,給了橋聯風電30萬元的獎勵。
橋聯風電曾樂觀地預計,在2009年9月份_可以到美國IPO。花旗、瑞信、美林、高盛等諸多知名投行,為了搶到橋聯風電的上市承銷權,可謂“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”。但_,橫在“橋聯風電IPO”面前的,卻是個大大的問號。
除了零部件廠商外,華銳風電(6.55,-0.03,-0.46%)則演繹了一個風電整機廠商的速成神話。2006年2月,華銳風電正式成立,2007年即實現24億多元營收,2008年_51億元,2009年更是接近140億元。這一年,華銳新增風電裝機容量3510兆瓦,為中國_、_第三。華銳當年生意_緊俏的時候,“6家客戶的代表到華銳的廠里坐等產品下線,生產一臺拉走一臺”。華銳“神話”同樣激起效仿者無數,據不_統(tǒng)計,2009年國內的整機廠商已達70-80家之多。
這也推動中國風電產業(yè)在近幾年以令世界震驚的速度疾進:根據中國風能協(xié)會的統(tǒng)計,2004,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只有約74萬千瓦;但到了2009年,總裝機容量已經_2500萬千瓦;2010年更是突破4400萬千瓦,躍居__。